能源領域加速變革 風電行業怎破局?
在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的當下,能源領域也掀起了加速變革的浪潮,為包括風電在內的新能源產業帶來了更多發展契機。然而,在風電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棄風限電現象卻愈演愈烈。近日,記者專訪了華銳風電總裁徐東福,就風電行業如何突破掣肘把握發展機遇建言獻策。
大機遇難敵強掣肘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將達到15%。當前,我國油氣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能源結構雙重更替步伐加快,在能源系統形態轉折的窗口期,加快包括風電、光伏在內的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已成共識。
作為規模化發展潛力的新能源,風電已成為我國電源結構中繼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主力能源。
經過10年的黃金發展期,我國風電行業已經形成了資源開發、產業技術、整機及配套零部件制造、風電市場服務及金融體系支持協同的系統格局,風電裝機容量也實現了快速增長。2015年中國新增風電機組16740臺,累計裝機容量以1.45億千瓦超過歐盟,排名世界*。
伴隨中國風電行業的快速發展,華銳風電也逐步壯大,目前,其風機國內**二,整機出口容量也占到全國出口量的18.7%。
然而,在這個世界*之外,我國棄風限電現象也愈演愈烈。經中國風能協會測算,2010年~2015年,我國棄風電量累計達到997億千瓦時,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30億元。2015年全國平均棄風率接近15%,個別地區更是超過30%。
徐東福告訴記者,棄風限電現象的出現是多因素影響的結果。“從結構性角度分析,中國風資源的開發嚴重不均衡。”我國的風電建設zui早是從資源集中的三北地區(東北、華北和西北)做起,經過多年的建設運營,風場投資高度集中于這些區域。但是,當地的經濟環境決定了風電就地消納能力的缺口,同時,并網輸出技術和布局的滯后使多余的風電沒了去處,造成棄風限電問題日益凸顯。
“如果棄風限電的問題解決不好,將對整個風電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造成巨大影響。”徐東福感慨地說。
齊發力更要巧應對
作為新能源領域的*,風電產業在技術創新、產業規模、市場應用上已經積累了不少優勢,然而發展過程中的棄風限電掣肘卻遲遲得不到有效緩解。面對棄風限電現象日趨嚴重的無奈,風電行業要如何把握新能源發展的契機,開創新未來?
徐東福表示,棄風限電問題的解決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協調出力。針對既有風場應從就地消納和并網輸出上解決棄風限電的問題。這需要一系列涉及到整個電網的布局和運行調整的政策措施配套來滿足和促進當地消納,并加快特高壓電網輸出建設,使清潔的電力資源輸送到電力需求較大的華北、華南、華中地區。
同時,在結構上加大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微電網,使風電更易與電網結合,提高電源質量。華銳風電在內蒙古的一個分布式微網項目,就是使用三臺風機的微網布局接入了當地的電力系統,小投資產出了大價值。
在未來風電資源的開發上,要著重均衡布局,有序開發。以低風速機組的選用和智能風場建設為契機,拓展具備風電開發能力的地域范圍。國家能源局公布的2016年風電開發計劃中,已將新批項目轉向了華東、華中、東南沿海等消納能力更強的地區。
徐東福強調,棄風問題的解決離不開風電行業自身的技術進步,需要裝備水平、能源網絡管理水平的提高。對華銳風電而言,要不斷提高機組的智能化水平,使機組和電網更好地銜接,同時提供可與儲能相關聯的網源機組,使消納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此外,應借助能源互聯網的發展,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解決方案,比如可以把當地消納不了又輸送不出去的電轉化成儲能等其他形式,或通過傳統的化石能源循環,把潔凈的能源用于供熱替代煤炭等傳統能源的供熱方式,減少污染。
從公開信息看,風電“十三五”規劃的工作重點即在保持政策穩定性的同時,著力解決棄風限電問題,給予資金支持,確保風電開發企業的合理利潤,協調電力系統調度運行和相關電改政策落地。
3月份以來,《可再生能源保障性全額收購管理辦法》、2016年國家風電發展規劃以及2016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的相繼出臺,在市場增量、項目布局、補貼政策、行政管理領域進一步營造了有利于風電良性發展的政策環境。基于利好政策不斷,申萬證券在4月13日發布的研報中表示持續看好風電行業發展。
徐東福指出,“中國可開發的風能有10億千瓦,目前累計裝機容量只有1.45億千瓦,占可開發風能的15%左右,風電產業的開發空間十分廣闊”。
信息整理:上海晟皋電氣科技有限公司